問:增肌訓練不需要所謂的「數據量化」吧!應該是感覺最重要,追求肌肉內在的強度,深入力竭就可以了。這是連初學者都懂的東西你怎麼不懂?
答:我依然堅持這個觀點:憑感覺是不對的。增肌(或健美)訓練計劃,需要長期有數據來支撐。設定好每次訓練的動作數量(個),訓練重量(千克),組數,次數,大致的組間歇(分或秒),以及漸進負荷的增幅(在上一次訓練的基礎上,增加多少重量或多少次數)......一旦來到健身房,就要按照預先設定來執行,既不多練,也不少練。
那些堅信「感覺最重要,深入力竭就可以」的人們,往往忽略一個重要事實——普通人的恢復能力有限,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從這種不著邊際的練法中恢復過來。
以及,一個人完全可以在先天恢復能力很平庸的情況下,具備超強的意志力和競爭欲望。這樣的人若總是憑感覺練,會把身心健康推進萬劫不復的地步。最終要麼被迫放棄,要麼走上用藥的道路。
我在2019年4月的文章《訓練過度與慢性疾病》中提到:「紀律性」是任何一套科學有效計劃的前提。
計劃中的「預先設定-不可變部分」應該占據90%以上,只有剩下那10%,是允許偶爾根據訓練狀態隨機調整的。事實是,許多國際級水準的教練,在給普通人設計計劃時。都遵循著類似的原則——先按照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定好計劃框架,框架的基礎就是各種數據,然后按部就班地走。
反過來,憑感覺/練到透其實是非常沒有技術含量的事情。因為任何一個少年,當他第一次接觸健身器械時,都是在憑感覺練,這誰都能做到。新手福利期的進步很容易發生,這帶來了許多進一步的混亂,導致許多人在福利期耗盡之后依然還在憑感覺,釀成各種身體系統的傷病。
「數據量化訓練」需要大量的思考、以及大樣本的實踐經驗和理論依據,其中很多依據是運動員和科學家一起拋頭顱灑熱血得出的;而憑感覺就完全不需要任何依據——人性就像水,總喜歡往阻力更小的那條路走。
我個人普及「數據量化技術」已經快7年了,偶爾我也會想:「會不會突然有個人冒出來,說出一些令我震驚的言論,讓我意識到原來數據量化真的不重要」?可惜這樣的人一直沒有出現。
大多數情況下,反對者要麼陰陽怪氣,要麼歇斯底里,這些都顯示出反對者內心缺乏安全感——這非但不能改變我,反倒不斷加固了我原本的想法。
早年,我一直「憑感覺」差點斷送了運動生涯,然后去求助一些前輩,我得到了什麼反饋?——「你太弱了」,「你意志力不行」,「你太憐惜自己了」,「為什麼我沒出問題你會出問題?」
現在回憶起來,我更多的是痛恨自己沒能識別謬誤、及時醒悟。以及我許許多多的學生也有類似的經歷,當我教會他們數據量化以后,他們的傷病慢慢康復了,肌肉和力量達到自身前所未有的水準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